小河公主探索发现 DNA研究发现:“小河公主”亚洲谱系基因占大半(图)
复旦大学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一期《科学通报》上,这份颠覆人们对西域古人类传统认知的论文引起考古学界的瞩目。
1月18日,参与论文发表的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教授李辉告诉记者,2005年,在于田县流水村发现的青铜时代墓地出土了18具成年干尸,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对这些古尸的头颅进行了研究。“这些古尸外貌总体像西方人。

以前对新疆古尸的研究一般采用观察式,通过观察外部特征来下结论,但这次我们更关注测量标准。除了遗传分析外,还对古尸的下巴夹角、颅宽等进行测量,发现他们更靠近东亚人特征”。 李辉说,用一种统计学方法计算群体混合比例,结论是于田古尸的东方人群贡献率达到79%。这说明,古西域从青铜时代人种就延续着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而不是此前认为的,从中国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起东方人才进入西域。

据李文瑛介绍,小河墓地中除了出土的古尸外,科学家们还对出土的小麦和黍进行了DNA分析,确定小麦为普通的六培体小麦。这种小麦早在8000年前就在高加索山脉被种植,然后向欧洲和中亚地区传播。这种小麦出现在小河墓地,也可能是欧亚西部人群大规模迁徙传播的结果。

经过基因分析,小河墓地出现的黍很可能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小河墓地的农作物既有东部来源的黍又有西部来源的小麦,这种农业文化的混合和人的复杂来源非常一致。
新闻链接:
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罗布沙漠中,东距楼兰故城遗址175公里。小河墓地整体由数层上下叠压的墓葬及其他遗存构成,外观为在沙丘比较平缓的沙漠中突兀而起的一个椭圆形沙山。小河墓地给人的第一强烈印象就是墓地沙山上密密麻麻矗立的140多根多棱形、圆形、桨形的胡杨木桩,都4米多高很粗壮,多被砍成7棱体到11棱。小河墓地,被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2000年12月11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王炳华研究员随深圳大唐影视广告公司组织的《中国西域大漠行》摄制组,借助地球卫星定位仪(GPS)进入罗布沙漠,找到小河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