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首相羽田先生】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一个政治家的变与不变
“请你原谅我声音的沙哑。前几天参加日本参议院选举活动时,把嗓子喊哑了。”刚见到记者的时候,羽田孜先生低声做出解释。72岁的他身着笔挺的深灰色套装,看上去比实际年龄稍显苍老,脸上透出些许疲惫,但谦和依然。
嗓子虽然哑了,但难掩兴奋之情——在一天前举行的日本参议院选举中,羽田孜所在的民主党战胜了执政的自民党,获得参议院的多数席位,改变了日本政治中自民党长期一党独大的局面。在这次选举中,羽田孜的儿子首次当选为日本参议院议员。
曾经一度,羽田孜是自民党的风云人物,携着“政治改革先生”之名,在自民党内权威势重。直到1993年,羽田孜以党内改革不力、行动迟缓为由反出自民党,另立山头成立了新生党,并迫使当时的宫泽喜一内阁辞职,提前举行大选。在大选中,新生党联合众多政党将自民党拉下马来。1994年4月,在日本政治经历了一番狂风骤雨之后,羽田孜被推举为首相。
然而,随着党派纷争的加剧,羽田内阁在坚持了两个月之后终究还是经受不住新一轮政治风暴的侵袭,羽田孜宣布辞职,内阁被迫解散。几经辗转之后,羽田孜加入了民主党,目前担任民主党的最高顾问。
政治上的几经沉浮,并不改变羽田孜在中日关系问题的一贯立场。他历来主张对华友好,多年来一直为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积极奔走。虽然遭到一些日本右翼人士的非议,但对于自己与中国的缘分,羽田孜从来不掩饰内心的自豪。他甚至不讳言自己祖先姓秦——两千多年前徐福带着3000多名童男童女东渡日本时,他的祖先是徐福的秦姓部下。
7月31日,在《中国新闻周刊》日文版创刊发行之际,羽田孜专程来到北京参加庆祝活动。8月1日下午,羽田孜在人民大会堂澳门厅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日中两国还缺乏真正的协商机制”
中国新闻周刊:你怎么看中日关系在近一年来的变化?
羽田孜:在靖国神社问题上,安倍首相没有明确表态,但他在行动上没有去参拜靖国神社,使日中关系得到了改善,对这一点我感到很高兴。
我曾担任日本国会中“大家参拜靖国神社”的会长,但后来辞去了这个职务。我曾和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先生一起劝过小泉前首相不要参拜靖国神社,但他没有听进去。
中日双方要学习彼此的历史,加深相互间的了解。此外,政治领导人不应该煽动民族主义,这一点很重要。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当今中日关系还存在什么问题?
羽田孜:我认为两国还缺乏真正的协商机制,今后应积极建设这种协商机制。
我们与美国的国会议员就有比较紧密的协商关系,在需要交换意见的时候,我们能迅速、顺利地交换意见。我们也有见解不同的地方,但可以坐下来讨论。
如果两国的政治家能不断地加深往来,日中之间的曲折是能够减少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多次提到自己与中国的渊源,会不会因此承受一些非议?
羽田孜:是有这方面的压力,但我完全不去理会。只有心胸宽广,高瞻远瞩,才能更好地发展日中关系。
徐福在2000多年前就来到日本了,日本人为此很骄傲,因为我们两个国家在2000年前就已经有交流了,这种交流应该继续下去。徐福会每年都举行聚会,如果是在日本举行的话,我不管多忙都会去参加。如果是在中国举行,我也尽量抽出时间去。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日文版创刊了,你对这本杂志有什么期许?
羽田孜:《中国新闻周刊》日文版已经出了三期,里面的内容很丰富,有很多日本人很感兴趣的话题。更难得的是,这本杂志的观点和意见很坦率、客观。我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这本杂志,加深对中国的了解,这对推进日中关系很重要。我也希望,将来这本刊物能从月刊办成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