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走势图 外汇储备是什么意思?外汇储备走势图
中国9月外汇储备为31663.8亿美元,已连续第三个月下降,创下自2011年5月份以来的新低,从"811"汇改之后,市场对于外汇储备的下降产生了很大的关注,然而别忘了,在外汇储备不断累积的阶段,外汇储备过高的弊端也曾引来诸多诟病,随着人民币贬值压力的上升和外储开始下降,风向完全逆转向对外储"不够用"的担忧,应该如何看待外储,似乎一直缺乏一个准绳。

事实上,衡量外汇储备规模充足与否的方法很多,综合考虑权威性和全面性,在此我们采用IMF提出的风险加权的外汇储备充足率对中国的外汇储备加以衡量。
外汇储备是否充足,对应的是有哪些因素会消耗外汇储备。IMF总结了会引起外汇储备消耗的四种风险/因素包括:

(1)短期外债:期限在1年或1年以下的外债。这是对外负债中风险最大的,特别是对于采取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因为本币贬值会加大外债的偿还压力;
(2)其他证券负债(包括中长期债务和股权债务);
(3)用广义货币供应量(以M2作为近似值)来表示在危机期间可以出售和转移成海外资产的流动国内资产,也就是资本外逃风险。

(4)出口收入下降:直觉上我们会认为,进口额才是消耗外汇储备的真实规模,但实际上消耗外储的是出口-进口的贸易差额,对新兴市场来说,衡量出口的下降能够最大程度覆盖外汇净收入减少/净支出增加的风险;

在此基础上,IMF提出了风险加权方法测算的外汇储备充足率,并根据历史数据模拟出了不同汇率制度国家的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系数:
固定汇率制国家: 30%短期外债 15%其他证券负债 10%广义货币供应量 10%出口收入

浮动汇率制国家: 30%短期外债 10%其他证券负债 5%广义货币供应量 5%出口收入
以上公式中的权重是IMF根据历史上各国发生危机时的实际情况加以数理推算的结果,同样依据以往危机期间的经验数据,IMF设定1为外汇储备充足率的下限,1.5为上限,两者之间即为合理水平,1.5以上则过多,1以下则过少。
我们按照IMF的风险加权方法测算了中国的外汇储备充足率。将中国按照固定汇率制来考量,截至2016年9月,我国外汇储备充足率达1.18,处于IMF所建议的合理水平1-1.5之间,表明外汇储备仍然充足,若按照浮动汇率制度考量,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更是远超IMF规定的上限。
不过,从时间维度看,我国外储充足率较2014年底的水平出现明显下降,这一方面是由于外储规模本身较14年末有明显下降,一方面是由于M2规模的较快上升。出口增长停滞和强美元之下企业偿还外债的行为使得这两部分规模并未明显上升,但是外债偿还行为本身也是造成外汇储备下降的原因之一。
值得说明的是,这个指标并没有将FDI负债作为消耗外汇储备的因素,因为根据IMF的研究,没有迹象表明在新兴市场面临压力时外来直接投资会被撤出。不过这一指标的局限性在于,衍生品风险和投机性攻击可能造成的外汇储备消耗分别由于数据限制和难以合理假设等原因而未能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