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雕刻历史 莱西葫芦雕刻:四百余年的历史传承
山东莱西是中国葫芦的发祥地之一,民间大规模刻绘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末,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种植上,莱西境内有瓢葫芦、圆(油)葫芦、油锤(长把)葫芦、丫丫葫芦和葫芦瓜等约十个种属。
早先民间以瓢当碗过日子,用葫芦做油壶酒器更是普遍。后来葫芦天然的外形披上了一层美丽的外衣,描金绘彩的葫芦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主要工艺大体可以分为彩绘、镂刻、浮雕、烙画等,也有线刻、绘画、镂空与绘画相结合的许多新品种。
陆游诗云:“葫芦虽小藏天下。”莱西葫芦以其独特是艺术性在不同的时期都能名扬天下,成为人间的宠物。

莱西的雕刻葫芦主要以丫丫葫芦为原料。丫丫葫芦在民间也称“瓠瓜”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常见的多为淡黄色 ,中间较细,像连在一起的两个球体。民间称这类葫芦为“丫丫葫芦”或“丫腰葫芦”。还有一种圆形葫芦,体积约为丫丫葫芦的一半,民间称之为“油葫芦”。这类葫芦形状不定,部分长成梨状 ,人们或绘画或雕刻上各种图案,做成“蝈蝈葫芦”或“蚰蛐葫芦”

传说清朝时宫廷非常盛行莱西的葫芦。解放前莱西民间曾出现过一米多高的大丫丫葫芦,时有“中国葫芦王”美称。
在莱西民间,孩子“过百岁”时,人们都要用璎珞拴上一个新绘的丫丫葫芦挂在窗上逗孩子玩耍;老年人庆寿时,也有后辈奉以丫丫葫芦,含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意,这就产生了“对葫芦”和“福寿葫芦”。“对葫芦”就是选择两个大小相同的圆满的丫丫葫芦,分别绘以“福、禄、寿三星”和“太上老君”等图案,再挂上红绳装饰,摆放在桌子上,别有情趣。
一些文人墨客在居处室内悬挂“蝈蝈葫芦”,听秋虫啾鸣,给居家增添了不少山野情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为挖掘这一民间艺术,莱西工艺品厂成立了一个叫“葫芦山庄”的特艺车间,召集了30多位民间顶尖艺人,雕刻镂花大葫芦和“蝈蝈”葫芦。
走进莱西的葫芦加工基地,仿佛置身于葫芦的海洋: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葫芦堆积如山,去皮、漂白、染色、雕刻、绘画各种工艺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八仙过海、双龙戏珠、戏剧脸谱等作品栩栩如生,让人眼花缭乱。
经过加工后的葫芦可用于室内的装饰陈设,也可做笙、竽等乐器,而变形葫芦更可制造成盘、碗、瓶、壶、炉、罐、盂、盒等,用之盛用食品具有天然防病保健作用。
目前,莱西市种植葫芦300亩,带动周边县市种植1000余亩。年加工彩绘、烙花、雕刻葫芦1000多万个,产品占领了北京、河北、杭州、上海等国内大城市以及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2006年底,被青岛市确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从明末至今的400多年历史中,山东省莱西市葫芦从零星种植发展到千亩基地,从民间工艺发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单纯的观赏发展到打开国际市场,走出了一条文化产业化经营之路。莱西的葫芦文化,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努力,经过千百次的创新和变化,不断绽放着艺术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