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芙蓉石】老性芙蓉石印章欣赏
如果说田黄在石中象征的是至尊地位,那么,芙蓉彰显的则是高雅品位。芙蓉石洁白纯净,温文尔雅,质地在透与不透之间,似玉非玉,其观赏价值与人文追求皆由此始。
早在清康熙时期,已深得帝王的宠爱,向为宫廷御印所选用,这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皇帝御赐芙蓉石宝玺“御赐朗吟阁宝”可作证明。清末时与田黄、鸡血并称“印石之宝”。自古文人墨客、鉴藏家也对芙蓉石百般推崇,清人郭柏苍在《闽产录异》中评“芙蓉似白玉而纯粹,玉不受刀,逊于芙蓉矣”。

民国龚纶在《寿山石谱》中认为:芙蓉石温润凝腻,山坑其他石种无法相比,像初开的木芙蓉花。书画篆刻家陈之奋在《寿山石小志》中赞叹:“芙蓉之质与色,直可与田黄、冻石雄峙寿山”。
{藏一}寿山高山冻石 李白醉酒 长方章

尺寸:高约35mm底部约10mm*30mm
加良山旧称月洋山,所产矿石分两个大类:一是芙蓉石,二是峨嵋石,计有15个寿山石品种。芙蓉石产在月洋山峰,石质极为温润、细腻,犹如凝脂,其中以白为贵,看之无影,拂之有痕,被称为“石后”,为石中的“上上品”。

古人推崇说:“贵则荆山之璞、蓝田之种;洁则梁园之雪、雁荡之云;温柔则飞燕之肤、玉环之体。”芙蓉石另一特点是含砂多,还常有粉白色的斑点,俗称“老虎屎”。此外,还有黄、红等色。
峨嵋石类石质较粗,多磨成粉作为耐火和陶瓷的上等原料。但也有质细者,宜于雕刻。

红芙蓉石 色红,然非纯红,多是在白、黄、青色地的芙蓉石上呈现片片红块,浓艳如丹,亦现水痕和黄筋,娇艳作态,光彩四射。有蜡烛红芙蓉石,色艳红,质细润如蜡烛初燃,光泽焕发,娇艳鲜美。有醉红芙蓉石,色淡粉红或肉红,如贵妃醉酒,白里透红。春光溢射,美艳夺目。
红花冻芙蓉石 在白芙蓉石中偶见一种红花点点散落其间的冻石,质通灵,韵别致,称为红花冻石,为芙蓉石中的神品,难以觅得。
白芙蓉石 为纯白色的芙蓉石,质温雅柔嫩,有猪油白、白玉白、羊脂白、瓷白、藕尖白之分。猪油白凝腻如凝固的猪油。白玉白滋润如羊脂玉。藕尖白色嫩通灵,白中微带着青色。
五彩芙蓉石 此石红、黄、白、青、黄诸色相间,斑驳多姿。据称:青如翠竹、白如截肪、赤如鸡冠、黑如纯漆、黄如蒸栗。恰好又代表青龙(东)、白虎(南)、朱雀(西)、玄武(北)和腾蛇(中央),极为神圣。
将军洞芙蓉石 将军洞为芙蓉石的主要产洞,又名“天峰洞”,位于加良山山顶。清初开凿后为某将军占据,遂改“天峰洞”为“将军洞”。此洞所出石,质纯,柔洁通灵,为芙蓉石中上品。后洞塌,石遂绝产。今世上的藏品,皆白色,多为数百年前的旧物,价值不逊于田黄石。
黄芙蓉石 亦称醉芙蓉石。色黄,浓淡深浅似枇杷黄、桂花黄、米黄、牙黄。石质凝脂通透。古人称其有“橘柚玲珑映夕阳”之雅。黄芙蓉石比红芙蓉石更为罕见。
芙蓉青石 为白里透青或淡青色的芙蓉石,色如鸭蛋壳,时有极细黑点隐于肌理。
上洞芙蓉石 上洞又称“天面洞”,与将军洞为邻,亦为芙蓉石主要产洞。石质温润、凝嫩,惟稍逊于将军洞芙蓉石。有白、黄、红色,色地较暗,少神采。
半山石 产洞位于加良山半山腰,故名。石质较芙蓉石坚实,微透明,但滋润不足,有裂纹、砂丁。色有白、黄、红。纯白者,称“半山白”石;以黄为主色者,称“黄半山”石;石中泛红斑点,艳如桃花、玛瑙者,称为“红半山”石;二色以上相间者,称为“花半山”石。半山石中质佳者极似芙蓉石,易与芙蓉石相混。故芙蓉石绝产后,半山石身价倍增,为藏石界垂青。